周口信息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大国博弈时代的全球政治与安全

  金君达 邹治波

  2021年,国际格局发生了两方面重要变化。一方面,随着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并推行新政,美国的战略视野从中美两国国力比对转向体系比对,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和同盟建设。尽管拜登意图管控中美关系风险并基于美国利益展开一些领域的合作,却以“价值观外交”开展与中国的竞争,加剧了大国冲突风险。另一方面,新冠病毒变异、部分国家抗疫不力带来供应链断裂、能源危机等衍生问题,给各国发展与稳定带来新挑战,使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国际关系更加复杂。

  上述两大因素对当前国际政治与安全产生重大冲击。在全球治理领域,疫情蔓延凸显治理赤字,“价值观外交”更使得一些治理议题意识形态化,对多边治理形成阻碍。在安全领域,“四国联盟”在亚太地区的演进、美国在两岸关系上的不断突破均加剧了大国对抗;阿富汗撤军则加剧了非传统安全风险;气候、能源、大宗商品等领域的非传统风险也有上升趋势。在国际关系领域,“价值观外交”加剧了大国对抗气氛,对国际合作形成阻碍。同时,疫情后的国际格局继续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日趋深化的全球性也增加了对国际合作的需求。多边合作仍然是全球治理的客观需要,也是管控大国博弈风险、稳定国际环境的重要路径。在大国博弈激烈化、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背景下,我国应跳出中美关系范畴应对大国竞争,继续通过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对冲中美长期角力。

  一、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强

  当前国际局势呈现大国竞争加剧的特征。尽管拜登政府表示希望管控中美关系风险,否认中美进入“新冷战”,但仍将中国视为“首要挑战”。拜登优先打造“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同盟”,加剧了大国冲突风险,使得国际局势呈现“实力政治”的特征。与此同时,随着中美实力日趋接近,国际格局日益呈现多边化的特点,主要国家力主表现出一定的战略自主性,其利益诉求也日益多样化。这种发展趋势表明,以相互尊重为原则、以治理合作为抓手的多边秩序仍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

  (一)拜登政府延续特朗普时代的“反华遏华”政策

  国际对抗很大程度上来自大国博弈加剧,主要表现为中美竞争加强,其根源则是美国对华战略定位的重大变化。清华大学《中国与大国关系分值表1950-202009》显示,中美关系自2016年8月以来一直在恶化,到2020年年中中美关系指数已经下降至-8~-7,相当于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1964年中国反对美国侵越时的水平。2020年7月,时任国务卿蓬佩奥在尼克松图书馆演说中诬称中国与“自由世界”对立;2021年1月,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发布由“匿名前任高级政府官员”撰写的《更长的电报》,鼓吹对中国实施昔日应对苏联的遏制(Containment)政策。在二元对抗思维的影响下,拜登政府部分延续了特朗普时期《国家安全战略报告》(2017年)的战略政策,将中国认定为“最严峻的竞争对手”,指责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实力对世界秩序形成挑战。在国会联席会议、联合国大会等场合多次强调,美国将与中国展开“激烈竞争”。为确保美国赢得21世纪的长期竞争,美国的长期手段是“建设”美国及其同盟体系的经济竞争力、政治影响力和规模主导力,而短期手段则是“破坏”中国的海外经济活动和外交关系,这不可避免地使中美产生重大摩擦。

  拜登政府的对华外交政策包括强化同盟、对华竞争、对华有限合作与管控风险。美国在全球拥有庞大的同盟体系,因此拜登政府优先发展同盟关系,“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同盟”成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概念之一。美国通过七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北约峰会等机制加强与欧洲的协调,并谋求与俄罗斯改善关系。拜登在亚太构建“四国同盟”、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等政治安全体制,并对东南亚国家展开“四国同盟+”合作。在技术领域,美国于2021年5月11日拉拢欧洲、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的64家科技巨头组建“美国半导体联盟”,并意图以七国集团为核心,与韩国、以色列等国打造“技术十二国”联盟。

  在对华外交中,美国将“人权问题”列为“价值观外交”的核心,联合盟友对中国进行制裁,对中国对外合作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例如,以新疆、香港所谓“人权问题”引发中欧对抗。拜登政府还将“人权问题”与贸易、技术挂钩,以制约中国发展。例如,美故意扣押中国船只及货物,对中国的光伏等产品征收高额关税,组建“民主国家”供应链同盟。与此同时,美国通过联合军事行动、政治外交等将盟友的外交政策与美国对华战略绑定。例如,美联合欧洲国家举行所谓“南海自由航行”,强化在中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存在,在国际组织中联合盟友对华发难。与特朗普政府单边主义外交不同,拜登政府以所谓多边主义拉盟友一起围堵中国。同时,拜登政府拉盟友一起抢占技术、贸易等规则的制定权,以期限制中国长期的经济、技术发展。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xihuaxian/566930.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